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风采>>正文
【校友风采】熊雄:新生
2019-04-18 09:26  

记者 欧阳苗

 

  4月的南昌,空气中弥漫着夏天的味道。南昌市第22位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捐献志愿者,我校2012级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熊雄圆满完成捐献回到南昌,把爱和希望留在了湖南,把新生的希望传递了下去。

  三个月前,熊雄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被告知经中华骨髓库筛选,他与一位血液疾病患者造血干细胞低分辨配对吻合。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惊讶,一般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不少志愿者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未能配型成功,而仅仅两年我就被通知配型成功。”熊雄感到与这名陌生的患者非常有缘,便立即安排时间前往市红十字会抽血配对,并做全身体检。几天后,被告知配型成功。

  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即将临盆,他们即将迎来第二个孩子。

  “我的家庭即将迎来喜悦的新生,而我又即将带给一个陌生人新生,我觉得冥冥之中有缘分在”,在孩子呱呱坠地还未满月,熊雄告别妻女来到湖南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在接连9针动员剂和5次抽血后,熊雄迎来了正式捐献。

  与熊雄同天捐献还有一位来自宜春的捐献者,打了动员剂后,那位志愿者身体状况一切正常,但熊雄出现了腰酸乏力的情况,但他坚持完成了捐献,“家人、朋友和同事们纷纷发来关切信息”,这让他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给了他充足的力量。

  “在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我通过网络和身边实例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和白血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触动很大,感觉能够鼓起勇气做好这件事意义重大”,交谈中,熊雄屡次提到“有意义”这个词语。

  时间拉回2009年,还在重庆读大二的熊雄偶然看到校园里停着一辆义务献血车,“当时想的简单,觉得这个事有意义,万一关键时候能救命呢”,他撸起袖子献出了第一管血。

  重庆、九江、南昌……,熊雄的“义务献血地图”上的标地越来越多。

  2017年2月底,他的大女儿出世。女儿的到来不仅带给他初为人父的喜悦,更坚定了他给他人送去新生的决心。几天后,在参加单位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后,他现场签署了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同意书。“签的时候没多想,对骨髓捐献也不太了解,只知道一旦匹配成功就可能挽救给某位血液病患者带来新生,这很有意义”。

  熊雄口中“有意义”的事却有着非常严峻的现实考量。

  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血液病患者的人数有所增加,目前,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重症血液病、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大体来说,中华骨髓库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经过8毫升血样采集、数据入库、检索配型、高分辨配型、体检、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患者输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随访等8个环节。其中的配型,即捐献者和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合,是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捐献者中与患者的HLA的相合率,同卵(同基因)双生兄弟姐妹为100%,非同卵(异基因)双生或亲生兄弟姐妹是1/4,非血缘关系的则一般是万分之一。在较为罕见的HLA类别中,相合几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或者更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在血缘关系中找到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机会很小,因此,一旦罹患相关疾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救命”的时候,在中华骨髓库的百万库容中检索合适的非血缘关系供者几乎成了唯一的希望。然而,当百万库容遇见不断增多的对造血干细胞的需求以及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的HLA相合率时,情况往往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公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大了。

  在熊雄成功完成捐献回昌时,南昌市红十字会、新建区红十字会、新建区卫健委等单位的领导早早地在南昌西站的出站口等待着,隆重欢迎他的归来,面对这种高规格的礼遇,熊雄坦言“非常骄傲能够像医生一样参与到‘救人’的事业中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中来,“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痛苦,相反,这是一件非常伟大、有意义、有希望的事情”。

  熊雄的硕导,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琛教授第一时间关注到了熊雄的事迹,“这个学生很优秀,为人处事都很好”,傅琛毫不掩饰对弟子的欣赏和肯定。

  而傅琛教授为之骄傲的学生从2018年开始就担任学校的外聘讲师,承担着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在这里我收获了人生非常宝贵的东西,我将不断运用从这里获得的知识去回报社会、报答母校,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希望母校乘风破浪、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欧阳苗)

关闭窗口



金色家园
金色家园
行政楼
行政楼
夜沉镜湖
夜沉镜湖
明湖
明湖
图书馆
图书馆
神曲厅
神曲厅
江中全景
江中全景
实验楼
实验楼
校大门
校大门